关于中超俱乐部有意归化现效力于美职联温哥华白浪队的华裔球员伍小海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知名足球媒体人李璇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观点,指出目前足协对球员归化工作并不主动,同时呼吁各家俱乐部在涉及“血缘归化”时应更加谨慎评估、全面考量,这一话题再次将球员归化问题推至中国足球舆论场的中心。
伍小海(Ryan Raposo)出生于1998年,是一名加拿大籍华裔球员,主要司职边后卫和边前卫,他的母亲是中国人,父亲是葡萄牙人,因此他具备通过身份认证代表中国队出场的潜在条件,近年来,随着中国足球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归化球员已成为扩充国家队实力的可选途径之一,此前,包括艾克森、费南多、蒋光太等多名球员已完成归化手续并代表国足出战,但整体效果与预期仍有差距。
李璇在发言中明确指出,“足协对归化并不主动”,这一判断引发不少业内人士的共鸣,自上一轮归化浪潮后,中国足协在归化球员方面的政策支持和推动力度明显减弱,尤其是在国家队战绩未达预期、联赛俱乐部普遍面临经济压力的背景下,归化所需要付出的高昂经济成本和复杂的身份手续,让很多俱乐部望而却步,足协目前的姿态更倾向于由俱乐部自主发起和承担归化程序,而非自上而下地系统性推进。
而从俱乐部层面来看,血缘归化由于涉及文化融入、身份认同等非经济因素,被一部分球队视为风险较低的选择,但李璇同时指出,即便是血缘归化,也需更加谨慎,她强调,不能仅仅因为球员具备中国血统就盲目启动归化程序,而应全面考察其竞技水平、年龄状态、融入意愿以及国家队的实际需求。
伍小海本人本赛季在美职联表现尚可,具备一定的边路冲击力和传球能力,但能否适应亚洲顶级比赛的节奏、是否符合国家队战术体系仍需打上一个问号,球员本人的意愿也是关键,一些华裔球员虽具备代表中国出战的资格,但对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仍存犹豫,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其是否愿意接受归化、并长期留在中国踢球。
从国际经验来看,归化球员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卡塔尔、菲律宾等亚洲国家较早推行归化政策,欧洲也有多支国家队招揽拥有本国血统或居住满年限的球员,但这些国家往往有明确的归化战略,而非零敲碎打、为归化而归化,反观中国足球,尽管此前已有数名非华裔和华裔球员完成归化,但整体仍缺乏系统性的长期规划,往往是被短期成绩压力推着走。
归化球员的高成本也不容忽视,除了悟空体育高额薪资和安置费用,俱乐部还要处理复杂的国际转会与国籍变更手续,在中超“限薪令”持续推进、俱乐部投资理性化的背景下,是否值得为一两名球员投入如此多的资源,是现实且迫切的问题,尤其对于血缘归化,很多人仍寄望于其“爱国心”可以降低对薪酬的要求,但这种想法往往是一厢情愿。
除了经济因素,中国足球对归化球员的使用效果也值得反思,上一批归化球员中,真正在国家队站稳脚跟的并不多,有些球员甚至因状态、伤病等原因逐渐淡出,教练团队的战术安排、球员与本土队员的默契,乃至舆论环境带来的心理压力,都会影响归化球员的发挥,如果无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踢球环境,即便完成归化,实际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
李璇的观点实际上点出了当前中国足球在归化议题上的两难处境:人们希望借助归化快速提升球队实力;足球管理机构和俱乐部又缺乏持续投入的意愿和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对每一个潜在的归化对象——尤其是血缘归化——确实应该更加审慎,不能因短期需求而忽视长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伍小海目前仍处于职业上升期,如果确有归化意愿,理论上其生涯黄金期可能与中国队冲击2026世界杯的周期部分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应该无条件推进归化,真正理性的做法,是由中国足协与俱乐部共同评估,立足国家队阵容短板,判断其是否能够切实补强球队,同时也要考虑球员是否真心愿意代表中国出战、能否适应国内环境。
归根结底,球员归化应当是中国足球人才体系的一个补充,而不是核心依赖,长远来看,中国足球的真正崛起仍需依靠青训体系的完善和联赛水平的提升,但在现阶段,以审慎、专业的态度对待可能的归化对象,尤其是像伍小海这样的年轻华裔球员,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如何制定清晰的归化战略,平衡短期成绩与长期发展,协调足协与俱乐部的角色分工,将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决心,只有在系统规划、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进归化,才能真正做到对国家队的实力补充有实质帮助,避免再现“重金归化、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
发布评论